香港电台:香港新浪潮的圣地

本文由马修·卡特(Matthew E.Carter) 2017年8月24日撰写,最初在 VCinema 发表 ,涉及VCinema和DCCFF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电影上的合作系列。

毫无疑问,电视是引发香港新浪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1970年代,几乎所有与该运动有关的电影制片人都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从事各种电视连续剧或特别节目。 为此,有两个主要电视台要感谢他们: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和香港电台(RTHK)。 虽然这两家公司都有责任培养可能是香港电影史上最富开拓性的一代,但我认为,回顾性地讲香港电台在意识形态上更重要。

在我可以适当地陈述我的情况之前,有必要提供有关公司和香港新浪潮的一些背景信息。

香港电台于1928年由香港政府以GOW的名称开通广播频道; 经过各种名称更改以及在1970年代增加了电视平台之后,它正式成为美国授权的电视广播频道。 该组织不依赖商业收益或许可费用,因为它是由政府的官方部门提供资金的。 几乎完全是TVB的二分法,该公司成立于1967年,是Shaw Bothers的子公司,仅具有商业利益。 两家公司都以不同的方式受到严厉批评。 港台被发现企图宣传政府的宣传并拒绝其商定的政治公正性时遭到袭击。 无线电视因民族名人的不道德垄断而受到批评,将他们与无法与其他电视台合作的合同捆绑在一起。

尽管如此,香港电台在1970年代制定了几个计划,旨在调查当时影响香港弱势群体的各种问题。 其中包括几个公共事务节目及其颇具影响力的电视连续剧《狮子山下》 (1972–)。 正是在这些系列中,即将上任的导演(相当一部分来自外国电影教育)探索了工人阶级的题材,这些题材在很大程度上被当地的娱乐机构所忽视。 此后被称为“香港电视黄金时代”。

正是这个黄金时代的电影摄制者点燃了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臭名昭著的香港新潮流。 这一代的有趣之处在于相关的电影制片人之间有太多相似之处。 从他们的外国电影教育中,他们参加了香港最著名的电视时代,对电影技术进行了疯狂的实验,并专注于与当地身份相关的主题。

方艾伦( 阿英 ,1983年),安慧( 船民 ,1982年)和何浩( 归乡 ,1984年)是70年代来自香港电台的电影制作人的三个主要例子,并引领了整个80年代的新浪潮。 诚然,该运动的大多数才华,例如帕特里克·谭,徐克,杜永强和刘承汉,的确是从无线电视中脱颖而出的,并且值得赞扬的是,该电影是该时代在商业上更为成功的电影。 许多人可能会觉得我在这匹马上错了。 不过,除了谭咏麟和刘承汉的一些尝试性尝试外,来自香港电台的电影摄制者为他们的作品带来了更为批判的现实主义特征。 是的,许安(Ann Hui)以其敏锐的机敏性而闻名,严浩(Yim Ho)偶尔也会陷入轰动效应,尤其是他的暴力少年惊悚片《发生》The Happening) (1986)。 甚至连艾伦·方(Allen Fong)的新现实主义方法也都充满了情节剧。 但是,他们渴望适度关注更具社会意识的故事,这才真正为下一代伟大的电影人铺平了道路。 克拉拉·劳(Clara Law),关丹(Stanley Kwan),陈果(Fruit Chan)甚至彼得·陈(Peter Chan)都继续从事这种精神继续发展的作品。

因此,总结一下我的看法,事情将是这样的:无线电视新任导演通常会影响商业电影的共鸣,但香港电台的狂热迫使其国家电影文化真正地反映了香港的当代身份及其独特的存在性。负担。 香港电台有几种方法可以影响这一点。

狮子山下》系列鼓励新兴电影制片人将注意力转移到描述当前香港特有问题的项目上,其中许多问题事先没有得到足够的曝光。 这种理念显然与从事该系列作品的新电影制片人保持一致,因为他们的作品将进入香港社会固有的现实主题及其与大陆的复杂关系。

除此之外,新来的摇摆人崔志伟(Chifford Choi)导演了1970年代后期的香港电台《 香港连线》 ,这是一个热门话题,也致力于解决本地问题。 崔先生还曾在无线电视台从事黄辉行和水Mar传等婚姻艺术节目。 但是,考虑到他后来的电影通常是更具社会意识的戏剧,很明显,他在香港电台工作的时间对他的电影导演方向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尤其是他1983年的标志性电影《 香港香港》 ,其中揭示了香港移民法的后果; 特别是它对大陆难民的影响。

当我们回顾性地思考新潮流时,我们经常指派两名“原始新潮”电影制片人为运动奠定基础。 他们是龙岗和邓树舜。 香港电台的老鼠包比起无线电视同行,更清楚地领会了这些电影摄制者的特征。 孔氏对现代香港的热情社会批评,以及舜恩在欧洲的微妙的实验主义,几乎是许,方和何等导演的意识形态基础。

在某些人看来,我可能会有点过分地称赞这些董事。 例如; 他们对内敛现实主义的运用远不及台湾新电影院的制片人严格,他们完全避免了情节剧和感性。 不幸的是,这是由于当时香港生产公司内部的“妥协文化”。 甚至连Patrick Lung Kong都因必须使用耸人听闻和感性作为谈判来制作他想要的电影类型而臭名昭著。 如果像Kong这样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人必须在1970年代相遇,那么新的摇摆人也必须打球也就不足为奇了。 许多人都说这是艾伦·芳(Allen Fong)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制作如此少的电影的原因之一。

当然也有例外。 严浩的归乡设法避免了几乎所有这些定居点。 以一位来自香港的国际化女性为中心,她回到了她在大陆的家乡,在那里她与童年的朋友重新建立了联系。 这部电影很像我们现在对第五代或第六代中国电影的期望。 它的安静和保留的态度使它对于从香港的第一波电影中涌现出来的电影来说,被低估了。 即使是更为戏剧性的时刻,也都带有温柔的操作手感,Wong Kar-wai和Clara Law等第二摇摆人会在1990年代采用这种属性。

可以肯定地说,何,许和方是两位最重要的新浪潮领袖,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扎根的审美观和对相关社会文化故事的追求。 因此,尽管香港电台不是一个完美的组织,但肯定它对“现实生活”故事的鼓励是影响香港新浪潮及其电影精神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9月21日至24日,“乘风破浪” —华盛顿特区华语电影节特别庆祝1980年代和1990年代经典华语电影。

作者简介:马修·卡特(Matthew E. Carter)是英国电影制片人和世界电影录影带博客作者,是电影集体黑国电影院的成员。